換尿布乾爽 遠離皮膚念珠菌感染及尿布疹
作者:林政賢皮膚科診所/ 林政賢醫師
出處:2007/6/27 聯合報E4健康版
最後更新:2016/5/17
案例
兩歲愛哭的宗韋(化名)由媽媽帶來看診。媽媽一面把小朋友放在診療床上,一面問我:「醫師,我家小朋友的尿布疹好久了,都不會好。您這裡有沒有比較好的藥?」
我仔細觀察小朋友的疹子,在他的胯下及臀部,有整片的紅疹,邊緣處同時合併有一顆顆紅色散在性的丘疹(圖一)。
▲圖一:胯下及臀部,除了整片的紅疹外,還有一顆顆紅色散在性的丘疹。
「小朋友之前是不是有給他擦什麼藥?」我問。
「有啊!藥局的藥擦過很多種了,剛開始的時候很有效,立刻退紅,但一停藥就立刻復發。」媽媽回答。
「嗯!小朋友得的是『皮膚念珠菌感染』。這主要是因為包尿布處潮濕、悶熱所引起。」
我進一步解說這個疾病,並給予適當藥膏,病患的狀況沒幾天就好了。
皮膚念珠菌感染
「皮膚念珠菌感染」在包尿布的小朋友身上很常見,屬於一種黴菌感染,或者說是皮膚的發黴(類似麵包發黴)一樣。主要是因為尿布不常更換,尿液或糞便停留在皮膚上,皮膚變得潮濕,導致念珠菌大量繁殖所致。
另外,感冒時服用抗生素,造成腸道菌落的不平衡,若再加上拉肚子,臀部的皮膚會更髒更潮濕,也很容易產生念珠菌感染。長期臥床且包著尿布的老人家,使用衛生棉的女性,以及胯下容易摩擦出汗的人,也都是好發的族群。
皮膚念珠菌感染最典型的樣子,除了在胯下、陰部及臀部,有整片的紅疹外,還可見到在周圍有些散在性的小紅點,稱為「衛星狀病灶」(圖二)。有時,這些小紅點很少,顏色很淡,不容易觀察到,造成診斷上的偏差。腋下、乳房下的皺褶也都是好發的部位。
▲圖二。較輕度的念珠菌感染,典型的衛星病灶不多,診斷上較不易。
尿布疹
最容易與念珠菌感染混淆的皮膚病就是尿布疹。尿布疹也是好發在陰部、胯下及臀部。尿布疹的成因,是因為包著尿布的皮膚,會比較潮濕,如果再加上尿液積存在皮膚上,皮膚就變得較脆弱,很容易受到各種刺激物的破壞,產生接觸性皮膚炎。而細菌被角質層的尿素酶(urease)分解,所釋放出的氨(amonia),以及嬰兒糞便中的脂肪酶(lipase)、蛋白酶(protease)等,會破壞皮膚原來弱酸性(pH5.5)的皮脂膜,讓皮膚偏鹼性,造成皮膚刺激。另外,糞便中的膽汁,也會加強這些酶的作用,加重刺激性。
換句話說,餵母乳的嬰兒,糞便比較偏酸性,所以得到尿布疹的機會會比較低。
尿布疹是一種因為尿液及糞便的刺激所造成的「接觸性皮膚炎」,因此,在皺褶處因皮膚交疊起來,不易受尿、糞刺激,比較不會紅;反而是皺褶外部的皮膚較易受刺激,較易發紅(圖三)。更重要的是,尿布疹不會有衛星狀病灶。當然,嚴重時整片都會發紅,失去特色,診斷上就變得不容易。
▲圖三:尿布疹。臀部有紅色斑塊,但皺褶處反而沒有。
嚴重的尿布疹,皮膚會變得糜爛(圖四),甚至產生潰瘍,稱為Jacquet’s dermatitis。此時就要小心皮膚很容易產生次發性的細菌感染,甚至引起菌血症。
▲圖四:嚴重的尿布疹,皮膚糜爛,產生破皮。
皮膚念珠菌的治療,只要診斷正確,通常很快就會改善。往後只要勤換尿布,保持乾爽,可以讓發作頻率降低。在藥局買的藥,多是含類固醇的複方藥膏,短期內會有退紅的速效,但反而會將念珠菌愈養愈多,讓它不但很快就復發,且變得更嚴重,在使用上要相當小心。
另外,念珠菌感染及尿布疹也可能同時存在,或者交替發生。因此,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很重要。
▲圖五:同時有尿布疹及皮膚念珠菌感染,在診斷及治療上,要特別小心。
相關新聞:(本診所林政賢醫師接受華視新聞專訪,解析有關尿布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