姑婆芋解毒 專剋咬人狗、咬人貓
作者:林政賢皮膚科診所/林政賢醫師
出處:2010/07/22 自由時報健康醫療B7版
最後更新:2016/9/26
登山健行,走向戶外,相當有益身體健康。不過,除了常見的蚊蟲叮咬外,「咬人貓」及「咬人狗」是兩種很有名、會造成皮膚傷害的植物。
咬人狗
俗稱「恆春咬人狗」、「刺暈」,蘭嶼人稱為「ahateng」,意思就是「避開」。
咬人狗喜歡生長在平地至海拔800公尺以下,日光充足、環境稍濕的山區叢林、河邊或海邊。在台灣多處都有它的蹤跡,墾丁社頂公園、高雄柴山、台南烏山獼猴保護區、綠島、蘭嶼等,都是它常出現的地方。
咬人狗常是單棵或數棵樹獨立生長。其葉片呈卵形或橢圓形,長約20到30公分,寬寬大大的,葉柄長約5至10公分(如圖一)。其果實的花托呈白色半透明狀,很像「蒟蒻」。
▼圖一:咬人狗(攝於高雄柴山。)
咬人貓
別名「刺草」、「蕁麻」,分佈在低至中、高海拔的山區,溪頭、杉林溪可見它的蹤跡。
咬人貓常呈群聚生長。其葉片呈寬闊的卵圓形,有點像瘦長的心形,長約6到12公分。葉緣呈大大小小的鋸齒狀(如圖二)。葉面有密生的粗毛。
▼圖二:咬人貓(攝於南投杉林溪。)
咬人狗及咬人貓都是屬於「蕁麻科」的植物。之所以會「咬人」,主要是它們的葉子上,佈滿了透明刺針般的「焮毛」。「焮毛」是由表皮細胞凸起而成,它的下方是一個囊狀物,內含蟻酸。當皮膚接觸到時,蟻酸會刺激皮膚,產生麻、熱及刺痛感,持續時間約數小時,但有時會超過一天。除了用膠帶將刺入皮膚的焮毛黏出外,可儘速就醫,用藥減輕症狀。
姑婆芋
●若在野外被咬人狗或咬人貓「咬」到,無法立刻就醫時,最方便的方法,就是尋找「姑婆芋」(如圖三),將其葉片搗碎後敷於皮膚上。
▼圖三:姑婆芋(攝於台南烏山。)
姑婆芋因含「生物鹼」,可中和「蟻酸」,達到消腫的效果。通常有咬人狗及咬人貓的地方,就找得到「姑婆芋」,兩者常相伴而生。天地間相生相剋的道理,真是奇妙!
下次爬山或生態之旅時,若一時想就地「大解」,手邊又沒有衛生紙,記得要分清楚。如果拿到咬人狗的葉子來擦屁股,後果可能會不堪設想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