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屁屁有泡泡 小心「手足口病」

一般皮膚病, 病毒

HFMD;手足口病

作者:林政賢皮膚科診所林政賢醫師

出處:2006/06/13 聯合報E4健康版

最後更新:2017/8/18

病例

三歲的小弟弟由父母帶來。走進診間,媽媽就將小朋友的褲子脫下來,問道:「醫師,您看他是不是得了尿布疹?」

我仔細觀察病患臀部,有許多分散性的小丘疹及水泡,與一般的尿布疹會整片發紅不太一樣。

手足口病

▲屁股上的丘疹及水泡,常被家長誤以為是尿布疹。

再檢查身體的其他部位,發現病童的膝蓋處、手掌及腳掌也有類似的病灶。

手足口病

▲膝蓋的水泡。

手足口病

▲手掌的長條型水泡,且水泡的外圈呈紅色。

我再問:「小朋友最近是不是有嘴破或是不喜歡吃東西的情形?」

「不知道耶,我沒注意到。您剛剛看的膝蓋、手掌、腳掌,我也是現在才知道,在家裡沒注意到。」

仔細觀察,在小朋友舌頭及口腔黏膜,有兩、三個小潰瘍。

手足口病

▲舌頭上的潰瘍。

至此,手足口病診斷已確立。還好病患並沒有合併其他發燒、頭痛等症狀。詳加解說,並處方適當的藥物後,父母總算放下了一顆心。

 

手足口病是一種腸病毒的感染

手足口病的病原在台灣主要為克沙奇病毒,屬腸病毒的一種。根據衛生署統計,位處亞熱帶的台灣,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,其中以五、六月及九、十月為流行高峰。

手足口病主要是經由口沫及接觸傳染,潛伏期約三至六天,多數病患身體無明顯不舒服,有些病患則會出現微燒、疲倦、厭食等症狀。

之後的三天內,手掌及腳掌出現分散性、長橢圓形的水泡或丘疹,同時有一圈紅色的邊緣。類似的病灶,還可以在臀部及膝蓋出現。另外,舌頭、口腔黏膜或唇部,亦會出現水泡,不過通常已經破掉,而形成潰瘍。

依筆者經驗,臀部及膝蓋常常是父母最先發現的地方。臀部的病灶,主要是在換尿布時注意到的。膝蓋處的病灶,則常常以為是蚊蟲叮咬而就診。手掌因為常握起來,腳掌則因常踩向下,反而不是很容易被注意到。至於口腔,平時父母不太可能會檢查,就更難被發現了。

手、足、口若都出現典型病灶,診斷很容易,不過有些皮膚病也要與其區別。與手足口病的口腔病灶區別包括:單純犂疹口腔炎、鵝口瘡及犂疹性咽峽炎(見表一)。

表一、四種常見口腔病灶比較表

病名 好發位置 水泡/潰瘍數量 分布特色
手足口病 舌頭、口腔黏膜、唇部 單或多 分散
單純皰疹口腔炎 嘴巴周圍、牙齦 群集
鵝口瘡 舌頭、口腔黏膜、牙齦 單或多 分散
皰疹性咽呷炎 軟顎、懸雍垂 分散

 

少數病例會進展成腸病毒重症,產生包括腦炎,腦膜炎,腦脊髓炎,急性心肌炎,甚至死亡等。因此若發現小朋友有嗜睡,精神不濟,四肢無力,走路搖晃,抽搐,嘔吐等症狀,建議儘快至小兒科就診,以減少嚴重併發症的發生。

 

治療

大多數的輕型腸病毒,症狀都很輕微,不需要特別的治療,只要多補充水份即可。若有發燒,醫師會給予退燒藥。少數腸病毒重症,則需要住院,給予積極性的治療。

 

手足口病的後遺症

大多數的輕型腸病毒,病程結束後,不會留下任何嚴重的後遺症。而且,身體會產生抗體,即使之後再感染同一種病毒,症狀也會較輕。

比較值得一提的,是有些手足口病的患者,在痊癒後約二到七個星期左右(平均約三週半),手指甲或腳指甲,會有「脫甲症(onychomadesis)」的情形,且手指甲發生的機會比腳指甲大。臨床上可見到指甲斷裂成兩層,上層被頂起來,而下層開始長新的指甲。

HFMD;手足口病;脫甲症;onychomadesis

▲指甲斷裂成兩層,上層被頂起來,而下層開始長新的指甲。(感謝邱綉惠醫師提供照片)

這類脫甲症,多半會自行痊癒,不用太過擔心。其他的指甲變化,包括「指甲變色」及「畢氏線」等,也都會隨著時間,慢慢好轉。

 

參考資料

  1. Indian Pediatr. 2016 Jan 8;53(1):42-4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