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高雄]內門 順賢宮宋江陣

高雄

內門順賢宮於2008年10月興建完成,主奉媽姐(天上聖母),座落實踐大學對面,內有一座聖母湖,旁有古意盎然映月吊橋及具有現代時尚風格的香客大樓,後有遍佈桃花心木的嶺頂步道,是一處相當優美的宗教觀光休閒園區。順賢宮的落成是地方的熱門話題,莊嚴瑰麗的寺廟,成為內門地區新興的觀光景點。


聖母湖
在廟埕前方面積廣大的聖母湖,湖水十分清澈景致怡人,湖上建有小亭,可在湖中詳看壯觀的魚群游悠其中。黃昏日落的照射下,讓湖面景色更添神秘感,今年內門順賢宮搭建水上舞台,就是在聖母湖之中。

映月橋
位於順賢宮右側的映月吊橋,長長的吊橋繫住兩畔的悠然,沿途經過的牆壁還可看到鑲有各式陣頭姿勢的磁磚,展現濃濃的宋江氣息,可藉由映月吊橋踏上嶺頂步道,享受健行樂趣。

嶺頂步道
圍繞著順賢宮的嶺頂步道,種滿桃花心木,入口處不久,如功夫樹林,值得留影。有全步道指示圖,分三條路程的登山步道,分別是35分鐘、50分鐘、150分鐘,依時間不同而有不同登山樂趣,並可觀賞內門鄉的全景。


內門順賢宮
電話:07-6674820 傳真:07-6674821
地址:高雄縣內門鄉內南村菜園頂8號-8(實踐大學正對面)

宋江陣文化介紹
    早在明代,閩南民間廣泛流行一種街頭妝扮遊行表演,它往往配合社火神誕舉行活動。據明代萬曆年間陳懋仁的《泉南雜記》載:「迎神賽會,莫盛于泉。游閒子弟,每遇神聖誕期,以方丈木板,搭成抬案,索以綺繪,周翼扶攔,置兒于中,加幔于上,而以姣童妝扮故事。」這種抬閣的形式,雖無表演與唱腔,但出現了人物角色形像。
    到了明末清初,由「姣童扮妝」成的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,在鑼鼓音樂的配合下,當遊行到某一鄉鎮時,鄉民便燃放一串鞭炮,于是遊行者就地停留下來,作一些簡短的表演,由於節目內容多係宋江故事,故被人稱之為「宋江仔」;不久,又出現由成不扮演宋江故事的街頭演出時稱「宋江戲」,它成了後來高甲戲的前身。
    宋江戲以武打為主,藝人手執戈矛大槍,作與獅子撌鬥撕殺等各種動作,加上隨處流動,就地演出,所以頗受人們喜愛。
    大約在清道光年間(1820—1840年),南安縣嶺兜村的「宋江戲」藝人、漳州的竹馬戲藝人和歸僑一起合辦了一個戲班,取名「三合興」。這時的「合興班」開始突破了專演宋江故事的題材,廣泛吸收了當時流傳福建的昆山腔、弋陽腔、徵調以及閩南竹馬戲、本地梨園戲的傳統目,使「宋江戲」既能演武戲又能演文戲,至清末民初即出現了高甲戲這劇種。
    三百年前唱宋江,閩南村社梨園腔。泉州處處傳高甲,水滸家家話晚窗。莫怪台常有丑,從知藝技本無雙。遠來京國殷勤意,相祝何須倒一缸。這是原人民日報社社長、北京市委書記鄭拓,于1962年觀看了泉州高甲戲劇團晉京演出諷刺喜劇「連升三級」後,題贈給劇團的一首三律詩。詩中把泉州高甲戲的歷史背景、唱腔特點、丑藝特技等都作了相當高度的概括。從以上的記 載,可知高甲戲是由宋江戲所演變,而宋江陣也是模仿自宋江戲而來,兩者同拜一個祖師爺「田都元帥」。
宋江陣祭拜的祖師爺是田都元師,俗稱「相公爺」或「宋江爺」。 當宋江陣出陣或收陣時都須加以膜拜,以示尊崇及祈求平安。
    田都元帥本來是戲班的祖師爺
    戲神是戲班的祖師爺,甚多戲種都奉祀〝田都元帥〞為守護神,高甲戲自不例外。高甲戲源於清代中葉,最初是在喜慶的節日,由村民們裝扮梁山伯英雄人物,配以鑼鼓和民間小調,參加遊行,間或就地表演一段簡短的故事配上各種武打技藝,重稱之為〝宋江仔〞,隨後才出現小孩扮演宋江故事的業餘戲班,後來逐漸為成年人扮演的專業戲班所代替,民間稱為〝宋江戲〞。〝宋江戲〞與〝合興戲〞互相吸收融化統一並日趨成型為今日的高甲戲。
因與戲劇同源而拜田都元帥 宋江陣模仿自宋江戲,宋江戲又演變為高甲戲,似乎宋江陣與高甲戲是隸屬同源的兄弟關係,各戲種既以田都元帥為守護神,宋江陣自然也就以田都元帥為守護神了。此外,各戲班經常流動演出,都沒有專門放置戲神牌位和神龕、香爐、羅帳的戲箱,每到一處演出,便將田元帥神位安掛在後台正中處,日夜香火奉祀。此所以宋江陣出陣演出,遇戲班表演皆要趨前行〝祭禮〞的原因,而戲班也要回敬,相互禮貌一番。  資料來源:http://www.shunsian.org/sjj_3.ph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