膿痂疹 夏天常見的細菌感染

細菌, 一般皮膚病

膿痂疹,金黃色葡萄球菌,細菌感染,鏈球菌,革蘭氏陽性菌,

作者:林政賢皮膚科診所/林政賢醫師

出處:2005/6/26 聯合報E4健康版

最後更新:2016/5/9

最近常遇到小朋友被帶來門診時,臉上、身上或四肢,有著許多水泡或結痂的病灶。這些小朋友其實都得了夏天很常見的細菌感染「膿痂疹」。

膿痂疹可以是原發性疾病,也可以因為本來有其他皮膚病而引發的次發性感染。例如異位性皮膚炎、接觸性皮膚炎、濕疹、足癬、尿布疹、水痘或蚊蟲咬傷等,因其本來就有表皮障壁的缺損,或是因為搔抓產生傷口,造成細菌入侵而引發膿痂疹。

兒童是膿痂疹好發族群,但大人也可能產生。台灣由於氣候潮溼悶熱,流汗多,致病菌很容易在皮膚孳生,一旦皮膚有小傷口,就容易發病。

膿痂疹具高度傳染性,因此群體生活(如幼稚園、學校)、身體常要互相接觸者(如運動員)或衛生習慣不好者,容易互相傳染。

膿痂疹主要的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及A群鏈球菌,少數新生兒可能是由B群鏈球菌引起。這些細菌都是革蘭氏陽性菌。

膿痂疹一般分為兩型:非水泡型及水泡型,前者較常見。

非水泡型

▼非水泡型膿痂疹

膿痂疹

剛開始時,病灶可能有疼痛或癢感,主要可見到在鼻子、嘴巴周圍有金黃色的結痂,看起來很像乾掉的蜂蜜黏在皮膚上,其他部位也都可能發生,好發於鼻子附近,主因是鼻孔附近本來就有較多量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聚集。

這些菌平常不會致病,但若有外力造成皮膚破損,如因感冒或鼻子過敏而常擤鼻涕,就會乘虛而入。若發作在臉上,可能伴隨著頸部的淋巴結腫大疼痛。一般來說,病灶大多只局限於一小塊區域,但小朋友可能因搔抓,將病菌帶到身體其他部位,形成身體有多處病灶。

水泡型

▼水泡型膿痂疹

膿痂疹

此型的膿痂疹進展很迅速,剛開始可能是很淺、很薄的清澈水泡,但內容物很快就會變得黃濁,形成膿包。這些水泡很淺,稍一撥弄,很容易就破掉。此型分布也是以臉上居多,但也可能因搔抓或本來就有其他部位的皮膚病,而分布在其他部位。

臨床上,有些皮膚病容易與膿痂疹混淆,例如念珠菌感染、疥瘡、單純性犂疹及金黃色葡萄球菌脫皮症候群等。

典型的皮膚念珠菌感染可能會有膿皰產生,不過好發於對磨的皮膚皺褶處,如尿布區及腋下,並常有衛星病灶。疥瘡若發生於小朋友,常有水泡產生,但少有膿包,且一般會「劇癢」。單純性犂疹若發生於臉上,是以群聚的水泡來表現,與水泡型膿痂疹以分散的水泡為主較不同,且單純性犂疹少有如蜂蜜般的金黃色結痂。

至於金黃色葡萄球菌脫皮症候群,同樣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,但主要是由此菌所產生的毒素,經由血液散播至全身而引起。它也會經歷水泡階段,但水泡是透明的,不會有黃色的膿,且很快就會演變成全身性的脫皮。因此,小朋友若有任何皮膚問題,最好是求助皮膚專科醫師診治,才能對症下藥,減少併發症產生。

在治療上,較輕微者,可給予外用抗生素藥膏塗抹。較嚴重者或範圍較大者,可給予口服抗生素。整個病程大概在七至十天左右。一般而言,不會留下任何疤痕,少數可能有暫時性的發炎後色素沈澱,慢慢會退掉。但若沒治療,細菌侵犯愈來愈深,造成較深的潰爛,可能就會留下疤痕。極少數的病人,會因細菌的毒性而產生急性腎盂腎炎,這時就要住院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。

此外,原來就有的皮膚病,如異位性皮膚炎,也要同時治療。將異位性皮膚炎與細菌感染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打斷,才能減少這兩個疾病的復發。同時,小朋友的指甲也要常修剪,莫藏汙納垢,以免經由搔抓再次誘發膿痂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