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塑化劑事件看醫學美容現況

玻尿酸注射

塑化劑,起雲劑,醫學美容,保養品,微整形,微整型,

作者:林政賢皮膚科診所/林政賢醫師
最後更新:2017/3/6

這陣子因為塑化劑事件,弄得大家人心惶惶。因為不肖業者的私心操作,害得台灣不僅賠上了國人健康,還必須為所有已經外銷世界各國的產品進行緊急後續處理, MIT (Made in Taiwan)的聲譽大受影響。

到底起雲劑是什麼?為什麼塑化劑可以添加在食品內?

起雲劑又稱為甲基纖維素納,是衛生署核定的合法添加物。把起雲劑倒進水中攪拌,會立即融解並且出現黏稠、透明的狀態,常用於果汁、濃湯、飲料…等等。而塑化劑其依據使用的功能、環境不同,可製造成擁有各種韌性的軟硬度、光澤的成品。把塑化劑倒入水中,一樣也會呈現透明並且黏稠的乳化狀態。由於這二者可呈現出的效果相同,但塑化劑的成本遠遠比起雲劑低廉,故許多業者用它取代起雲劑來增加利潤、大賺黑心錢。

塑化劑違法添加於食品內已行之有年。當市場有需求時就有供給,消費者一味追求低價的同時,廠商也會開始想盡辦法從其他地方減少成本,來迎合消費者需求。廠商除了原料的成本外,還需負擔店面租金、人事成本、水電、營業稅等。但羊毛出在羊身上,在我們選購低於市價的產品,讓廠商沒有合理的利潤時,其實所受的隱藏性損失往往大於節省下來的差額,也往往需付出更龐大的代價。

有關「塑化劑」與「保養品」的關係,並不是本篇文章的重點。大家可以參考下面兩位專家:「邱品齊醫師」與「張麗卿老師」的專業文章,都有很詳細的說明:

化妝品中是否會添加塑化劑?
塑化劑!連化妝品也淪陷了?

從塑化劑事件看待今日醫學美容現況,我們會發現這個市場同樣也存在著灰色地帶。隨著醫學美容的普及盛行、消費產值提升,已然成為大家想爭食的大餅。許多未經嚴格訓練的醫師或診所,買了雷射就草草上場幫病人打,卻連病人的斑是那一種斑都講不出來。甚至一些坊間護膚沙龍,也都打著「醫學美容」的大旗在營業,卻連皮膚構造及生理的基本知識都不清楚。在無法與專業的醫學美容診所競爭時,只能以低價來招攬顧客。有沒有效果還是一回事,如果對於皮膚的問題判斷錯誤,用了錯誤的治療方式,可能還會留下永久性的疤痕。

以微整形來說,肉毒桿菌素注射在全世界行之有年,其價格也有一定行情。在台灣,肉毒桿菌素的品牌包括Botox及Dysport。這兩者的成本不同,因此售價也不同。由於醫美市場的競爭激烈,許多診所開始價格戰,打出超乎合理的價格,來吸引消費者。例如,以較低價的肉毒桿菌素當做較高價的品牌來賣,或是大量稀釋。如同同樣是一杯500cc的木瓜牛奶,有人是賣現打的原汁,消費者可以得到大量的營養。但有的則是加入大量的水來稀釋,因此雖然一樣是500cc,濃度卻稀很多,雖然便宜,但喝起來味道不佳,能獲取的營養也減少了。

木瓜牛奶我們可以靠口味來評估是否被滲了很多水,但肉毒桿菌素是打在皮膚內,一般人在一開始並無法感覺有何不同,只是覺得很便宜。但隨著時間,有人會感覺到似乎效果不佳,或是維持的時效很短,因此又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再次施打。施打的次數變多,結果換算下來並沒有比較省錢。

另一方面,肉毒桿菌素取得的合法性也相當重要。有一些醫師,為了貪圖低成本,請人從中國大陸私下攜入肉毒桿菌素,成本相當低。但是,由於中國大陸常有山寨版肉毒桿菌素,品管相當堪慮,據說同樣的產品,濃度甚至可差到數百倍之多,造成醫師也許是打一個單位,但其實是打進了數百個單位,當然會造成嚴重的副作用。

又如微整形注射的玻尿酸、微晶瓷、喬雅登、水微晶、安緹斯等等,這些填充物劑型的選擇、注射與應用,都與醫師的經驗及技術有關。選擇的劑型,施打深度,需要的用量,在在與微整形後的結果息息相關。若施打深度錯誤,則不但需要的量變多,無形中要多花錢,打完的結果常常會不盡理想。這也是為何很多人打完淚溝後,眼睛下面會出現一條毛毛蟲的原因。

即使最基本的醫美療程,筆者也有聽過相當離譜的做法。以美白導入來說,筆者就有聽說有些診所為了降低成本,是把「維他命C的口服錠」剝碎丟入水中,攪拌一下,就變成美白導入用的導入液!這相當不可思議,因為用於導入用的導入液,有其特殊的pH值,特殊的分子大小,特殊的溶劑,甚至是特殊的離子型態,才能達到以超聲波導入或是離子導入的效果。把口服維他點C丟入水中,不但溶解度有問題,效果幾乎是零,若顆粒溶解不完全,甚至還會對皮膚產生刺激性。

雷射光療也有同樣的問題。坊間充斥著號稱『電波拉皮』、『飛梭雷射』的雷射機型,但收費卻低於行情價的療程。以飛梭雷來說,醫師對於凹疤程度的評估,飛梭雷射能量的設定,密度設定,施行的回合數,以及醫師的操作手法等,都會影響治療的效果。另外,汽化型飛梭雷射(如二氧化碳CO2飛梭雷射)與非汽化型雷射(如3D變頻飛梭雷射Sellas, Fraxel等)的成本相差很大,其效果不同,自然收費也不同。

如果因上述各項因素,而導致治療效果不佳,結果反而治療的次數增加,算起來並沒有比較便宜。更何況,有些雷射的治療極限就僅能到達一定的程度而已,即使治療的次數再多,也不見得能達到他種雷射治療一次的效果。

另外,筆者也有聽過患者描述,有些診所總共只有一台「脈衝光」,但卻號稱什麼「雷射」都有,可以除斑、除毛、縮小毛孔、緊緻肌膚、除血管絲、改善膚質及膚色等等。脈衝光對於很多皮膚問題,確實有某種程度的功效,但雷射與脈衝光是完全不一樣的光療設備。脈衝光每一個項目的治療效果,與真正單一波長的雷射比較,還是有一定的差別。如果刻意拿脈衝光來冒充雷射,或是把脈衝光行銷成雷射,是很不負責任的行為。

所有想變美的消費者,應該對醫學美容有正確的認知,尋找合格、專業、有豐富治療經驗的醫師,並且當面問診諮詢溝通,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。畢竟,醫學美容是「做」在我們的臉上,不可不慎啊。就如同買飲料僅考慮價格、味道香不香及口感好不好,那就很可能買到「泡了塑化劑的化學汁」,而不是果汁。同樣地,當『價格』成為變美的唯一考量,輕者可能只是效果不佳,得不到該有的效果,但重者有可能產生嚴重的副作用,產生永久性的疤痕,那就得不償失了。